中国轮胎产业面临转型挑战,行业利润下滑亟需破局

2025-05-12 15:14:31 techmach 48

u=2318241193,258658404&fm=30&app=106&f=JPEG.jpg

在全球轮胎市场中,中国以35%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然而,这份荣耀背后隐藏着一场关乎生存与转型的战役。近日,多家上市轮胎企业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近八成轮胎企业实现营收正增长,但超五成的企业净利润却在下滑,甚至有头部企业连续亏损超过六年。进入2025年,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愈发严重。一季度,除一家轮胎上市企业净利润微增0.46%外,其余企业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从2020年的5.3%降至2023年的不足3%,行业利润显著下降。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徐文英表示,依靠价格内卷和扩大规模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全行业需共同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体系,降低无效竞争。这场破局之战不仅关系到行业的存续,更将重塑中国轮胎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达到11.7亿条,同比增长3.2%。然而,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滑8.5%至311亿元,远低于橡胶行业整体水平。

尽管头部五六家企业占据了行业三分之一的销售收入并取得超过70%的行业利润,但全行业整体利润仍在下降。外资品牌如米其林、普利司通凭借技术垄断和品牌溢价占据高端乘用车原配市场的近八成利润。国产品牌虽在卡车胎等低端市场占据优势,但在乘用车胎领域长期被外资压制,形成“低端过剩、高端缺失”的结构。缺乏核心技术支撑和品牌溢价能力是企业陷入“增量不增利”怪圈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部分轮胎大省,企业扎堆建厂导致区域性产能过剩,某些园区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60%。赊账模式盛行也加剧了经销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2024年因赊账倒闭的轮胎门店创历史新高,部分厂商应收账款周期远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为此,由39家头部轮胎经销商共同倡议的《中国轮胎经销商行业反内卷宣言》正式发布,旨在通过规范竞争行为、提升价值链、强化协同创新,破解轮胎行业“内卷化”困局,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尽管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贸易壁垒不断提高等不利因素,中国轮胎行业仍在积极向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并已取得积极进展。通过“技术突围+性价比优势”,轮胎企业逐渐实现结构性产品替代,国产轮胎品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水平,借助综合成本优势不断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

在山东青岛、东营等轮胎产业集聚区,中国轮胎产业正转向“智慧创造”。头部企业已形成可输出的数字化标准体系,为行业全面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例如,青岛双星的“工业4.0”智能化工厂展示了未来工厂的实景,自主研发比例高达80%的智能装备矩阵使人工效率提升两倍,不良率降低80%。赛轮集团打造的“橡链云”平台贯通企业全工序数据,横向连接300余家供应商和超10万家终端门店,构建首个轮胎工业互联网生态。这种“智造操作系统”的商业化输出标志着中国轮胎企业开始从产品输出向技术标准输出转型。

中国轮胎产业正凭借高性价比优势迎来新一轮“出海”机遇。欧洲、中东及北美作为核心市场,近年来需求持续攀升。面对东南亚产能集中的竞争格局,森麒麟于2024年末在非洲摩洛哥建成全球首个“黄金三角”产能基地。该工厂代表了中国轮胎智造第一梯队的水平与能力,是中国轮胎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出海”典型。森麒麟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高品质、高性能轮胎产品畅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订单需求持续供不应求,预计2025年摩洛哥工厂将实现大规模放量,全年可释放600万至800万条产量。

然而,中国轮胎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并不一帆风顺。长期以来,高端轮胎市场由外资品牌主导,但近年来国产品牌通过研发投入与产品迭代加速破局,打破“低价低质”标签。针对轮胎性能的“魔鬼三角”定律,轮胎头部企业率先实现颠覆性突破。赛轮集团研发的液体黄金轮胎突破该定律,实现节油8%、刹车距离缩短7米的性能飞跃;玲珑轮胎开发量产的SPORTMASTERe轮胎凭借滚阻性能、湿地抓地力和噪音控制的出色表现,达到欧盟轮胎标签体系中的最高等级标准。

政策层面已形成明确导向。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数字化标准提升工程、绿色化标准升级工程以及原材料标准筑基工程均提及轮胎行业。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中国轮胎产业的选择不再是“要不要转型”,而是“如何快速转型”。当技术创新成为破局利器,当协同共生成为行业共识,一个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攀升”的新时代正在橡胶与钢铁的碰撞中悄然来临。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